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下山,拥抱新生活

2020-11-09 17:40:20 来源:吕梁日报作者:刘亮亮

水,有60斤重。74岁的刘庆吉老人就这样拄着拐杖爬山取水。在到达山路第一处平缓的歇脚地儿之前,老人需要翻越400米高的山。

这一幕,发生在2010年。

家,在3000米远的山路尽头。那山路,像一条缠绕在山壁上的带子,又窄又陡,最窄的地方,只够放一双脚。

刘庆吉老人所在的村子叫石家峁,位于黄土高原的吕梁市方山县。这里山高沟深,坡陡地瘠,全村10户人家光棍就有3户,人均年龄超过了60岁。

石家峁缺水,人们洗脸、种地的方式,超乎你的想象。

含满一口水,弯腰站在禾苗顶头,腮帮子里的水总是慢慢滴在手上,上面洗手下面浇苗,洗完的湿手在脸上抹一抹,就算洗脸了……

一滴水恨不得掰成几瓣用的石家峁人夏天集雨、冬天融雪,锅碗瓢盆齐上阵……沟里挑回来的水,人要吃、牛要饮。农忙时,耕地回来的牛儿渴急了常常嗅着水味儿,追着挑水人跑。

一担60斤的水最多只能用一天。

今年61岁的刘玉明早些年在结了冰的山路上挑水时崴了脚,为了不让家里断水,他愣是一瘸一拐地把水挑回了家。现在,每到冬天,他的脚就开始隐隐作痛。

……

“咱石家峁甚时候能把这口水给解决了啊!”

“唉——等我死的时候能赶上这辈子就没有白活!”

石家峁人聊着,也盼着。

夜,静悄悄地,刘勤保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

“看电视的人多——不是更费电吗?”他脑子里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听说村里要通电,他早早地准备了一台电视机,当晚全村人挤在他家里看电视,他觉得人太多,费电。撵大家走,却被众人一顿嘲笑。

这一幕,发生在2008年。

在这之前的无数年,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刘勤保和石家峁的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煤油灯摇曳昏暗的弱光之下;许多村民一辈子没洗过澡,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这里吃水、用电、出行、看病样样艰难。

“就你们村那三两户人家,通电、通水得翻山越岭,水费电费几十年也收不回成本的个零头来。想有水、有电,难说——啧啧——难说、难说!”邻村人摇着头这样说。

村里人想反驳,又觉得人家说的在理。最后只能长长地叹上一口气!

唉!

2008年,当地政府在知道这里的情况后,当年就把村里的电给通上了。合闸的当晚,石家峁的黑夜第一次被灯火照的通明。

村民们兴奋着、激动着,每天关注着自家的电表走了几个码?邻居家的灯泡用的是多少瓦?昨黑夜电视上都演了些啥……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的2014年,在政府的和扶贫单位的帮扶下,石家峁几代人做梦都盼着的水终于也通了。清冽甘甜的自来水翻山越岭来到了石家峁村的水窖中,流进了村民渴了半辈子的心田里。

“盼了多半辈子,这口自来水总算吃上啦,我这把老骨头不会散架在挑水路上喽!”79岁刘庆吉老人动情地说。

变化接踵而来……

2016年,村村通水泥路一直铺到了石家峁村的村民家门口。

2018年,石家峁被确定为方山县易地移民搬迁村,全村10户人家在峪口镇易地移民安置点分到了新房子。

82岁的刘庆吉老人分到了25平方米的新房;59岁的刘玉明一家分到了125平方米的新房……

“水轮头轻轻一拧水就哗哗地流,冬天还有暖气,离镇上也就几步远,咱人老了老了倒享起这福来了。”71岁的武麻汝搬进新家后高兴地说。

“全凭国家的照顾,把我纳入了五保户,每个月发580块钱的低保金,虽然没有儿女,不过养老我不成问题。”68岁的刘玉洪感慨地说道。

搬迁后的石家峁人从此告别了大山里的苦日子,安置点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他们每年都有光伏、生态、产业方面的脱贫收益。下山后,他们开始拥抱新的生活。脱贫攻坚以来,像石家峁一样,吕梁市38201户114158人走出大山深处,开启了脱贫之后的新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