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了8000元,我们一家就住上县城里三室两厅的楼房,这让我们两口子一下子少奋斗好多年!”近日,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翔对记者说起从深山搬进石楼小镇的那一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每天早上六点,张翔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走进厨房为全家人准备早餐。“原来住在深山里,吃水要到山沟里挑,现在拧开龙头就有自来水,真幸福啊!”张翔说着,打一颗煎鸡蛋进锅里,“吱啦”一声,香味扑鼻而来。吃过早饭,张翔在家门口坐着2路公交车,来到自己的干洗店,开始一天的生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石楼县委、县政府充分吸取各地易地搬迁的成功经验,积极询问百姓意愿,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则,对全部贫困户进行集中安置。在石楼小镇,像张翔这样符合易地搬迁的贫困户共计安置了移民搬迁976户3105口人。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小镇还“量身定制”了后续扶持方案——移民点合作组织或农业托管组织、扶贫车间、产业园区“三个全覆盖”。无论是将自己的土地交给专门的农业托管公司进行耕种,还是在扶贫车间、产业园区就业上班,参加物业公司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石楼小镇的居民们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工资1000—3000元不等,实现多渠道稳定增收。
63岁的温毛新,如今是石楼小镇上的“名人”。领到新房后,温毛新参加了小区物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成为一名保洁员,一个月工资3000元。今年,温毛新还将自家40多亩地租给农业托管公司耕种,一年又可以拿到5000块租金。说起如今的好日子,温毛新古铜色的脸上泛起了光:“住在宽敞干净的楼房里,不用生火就能取暖,不用挑水就能洗衣做饭。冰箱、电视、洗衣机都是搬下来后慢慢添置的,家里还安装了宽带网,现在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用这个智能手机看‘快手’。”爽朗的笑声中,听到的是温毛新沉甸甸的满足。
居住环境改变了,收入稳定了,老人有了盼头,年轻人更有了奔头。新关镇刘家庄村的贫困户刘喜生,在政府的帮助下2016年加入了村里的造林合作社,几年下来,造林、绿化、管护……刘喜生样样精通,并摸索到不少“揽活”的门道儿。搬到石楼小镇后,刘喜生决定组建一个造林合作队。两年来,刘喜生带着自己的队伍走南闯北,靠着大家伙的辛勤付出,每年增加劳务收入少则几千元,多者可达五六万元。“靠自己的劳动脱贫,光荣!踏实!将来,我还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说起未来的日子,刘喜生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