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天气回暖。
借助山西省委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东风,文水县铺开了“村改居”工作,并被列入吕梁市专项行动试点任务和领题名单。8月30日,全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会通报肯定了文水县的试点工作。
成绩的取得,发功在“改”字上,出力也在“改”字上。仔细揣摩文水县“村改居”试点工作,最大的启发是:咋一个“改”字了得!
为什么“改”?
“村改居”在文水县不是新生物。
2017年,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文水县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人口规模、地域性、认同感等社会构成因素,在县城所在地凤城镇城区人口集中居住的14个行政村辖区内设置了11个城市社区,还确定了以“文”字开头、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名称,以“村居合一”“村居分开”两种模式运行。
“社区运行4年的时间,居民思想稳定,全面融入城市生活,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居民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一直参与全县社区建设的文水县民政局副局长马永川说,“社区已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排忧解难的窗口和传递爱心的家园,为‘村改居’建设积累了经验。”
2019年底,根据“撤小并大、撤弱并强、撤穷并富”思路,文水县把靛头、任家坡、武家坡、集灵源等4个自然村并入冀周村,把半峪、沿磨、泉泉寺、大圪堆、马家庄5个自然村(小组)并入章多村,把桑村营并入堡子村,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县城镇化建设。
但是,凤城镇城区范围有14个行政村、11个社区,常住人口达15.1万人,区域面积2552.84公顷,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社区人口大量集中,居民构成越来越复杂,原先11个社区管理范围过大,力量明显不足,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治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不少村和社区之间边界不明、职责不清,村内既有农民,又有市民,与农村交叉管理,既容易脱管漏管,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社区运转完全依靠财政预算经费支撑,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资金来源困难,日常运转难以维持,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服务质量。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14个行政村比较大,但是管的事和人相对少;11个社区居委会小,管的人和事却繁杂,职能管理和服务事项与城市发展极不匹配。用槐抱樗社区(北街)原党组织负责人刘红明的话说,就是“社区占的北街的天北街的地,但是管不了天管不了地,在行政区域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也管不好。”就这样,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逐步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住街巷平房的村里管,住小区楼房的社区管。
这一规定很明显不是社区建设的本意。
改,必须改。这一现状也引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村改居”势在必行!推进村社合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管理成本,让村社资源和服务共享,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怎么“改”?
2022年3月31日,文水县召开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动员暨培训会议,“村改居”被正式推上工作日程。县委、县政府以改革的思路,聚焦“1个核心”、构建“2个体系”,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1个核心”,即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从成立“村改居”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县委书记担任专班组长把方向,县长总统筹,县委副书记参与协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牵头调度一线指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构建起县委统一领导、专班具体运行,组织、民政、住建、公安、现代农业发展、凤城镇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集中攻坚的领导架构,形成多方发力、互促共进的工作格局。
“2个体系”更为科学合规范。首先是建起强有力的“村改居”组织体系。凤城镇党委担当“村改居”主体责任,完成11个社区和对应11个城区村的整合工作,实现“组织合、办公合、人员合”。成立11个社区党委,党委书记负责社区和对应行政村的全面工作,逐渐实现农村到城市的转改衔接,将剩余的3个城区村冀周、章多和桑村纳入村改居计划。村社合并后,坚持“一室多用”“因地制宜”原则,原社区与村委合署办公,办公地点在原村委会。人员统一调配,将村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合二为一,重新根据社区职能进行分工,转变传统观念,由村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党委书记统筹管理辖区事务,原社区书记担任社区党委副书记,村支部副书记和社区副书记任党委委员,原社区班子成员和农村“两委”重新分工,全面参与村、社区工作,建立社区“大党委”组织运行体系。岳村社区居民王信昌最大的感受是,“说是改,说白了就是融合。村委原来是值班制,社区是坐班制,坐班制好,群众随时可以找到人,办事方便。”按照“全域覆盖、界定清晰、便于管理、利于长远”原则,及时跟进建立网格党组织。选优配强网格管理员队伍,14个社区党委下设83个小区党支部,591个单元党小组。新整合后的社区共计58702户,按照常住350户为单位划分,共划分179个网格,选优配足网格员,打破了“村委管平房、社区管楼房”的不成文规定。
再者,构建政策等要素向“村改居”汇聚的制度体系。由组织部牵头,民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及凤城镇组成指导调研组,白天深入村庄走访调研,晚上加班加点研究政策,在政策制度上寻“路径”。从梳理政策到出台实施方案,到最终确定“村改居”项目书和“流程图”,确保“不漏环节、不减程序、不落步骤”,为推进“村改居”提供了强大政策和制度支撑,一些文件还填补了“村改居”在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等制度上的空白。
“改”与“不改”
“村改居”能否稳步推行,成败决定在原有户籍的村民,关键是尊重民意。年近八旬的老农村住户马正强表示:“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里,村子也一直都是这个名字,改社区换了名字,就没了归属感,我们还是想用原来的村名。”这样的声音并不在少数。网友“春天礼赞”说:之前社区名按“凤、翔、安、泰、苑,武、兴、永、昌、盛”来命名,听起来文化味十足,但不符合城区居住习惯,搞不清哪个社区在什么位置,恢复以村名为社区名,好用好记。
“村改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让决策者和实施者最大的疑虑是“改”和“不改”:应该“改”,还是不应该“改”,什么“改”,什么“不改”?
在听取群众意见后,14个新社区的名字还是对应14个村,管理范围还是原行政村的区域,不去搞大拆大合,更没有“截弯取直”。
工作启动后,领导组和专班针对“为什么要改、改了有哪些好处、村民利益会不会有变化”等群众关注的各类问题,层层召开工作专题会,组织学习各级文件精神。凤城镇党委设立指挥部,班子成员和包村干部是“先头军”,人人分工,各司其职,一日一碰头,现场办公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和存在问题,直击“村改居”第一线;一周一调度,第一时间研究全局工作,在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社区党委和网格党组织是“桥头堡”,利用每月的民主议事日和组织生活日活动,号召全体党员紧锣密鼓参与“村改居”工作,网格化作战、区域化推进,拧成一股绳,挨家挨户解读政策,介绍改居带来的实惠,打消村民的“疑点”。
“对于村民的顾虑,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村民,我们也能理解,所以我们将心比心,耐心跟大家解释,跟他们说明‘村改居’后,社保、医保等待遇不变。”凤城镇副镇长张建珍说到:在入户宣传中,大家最关心的是集体资产分配问题。担心成立社区后,集体资产被瓜分,怕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划拨走了,利益分红得不到保障。对此,凤城镇班子成员反复解释,集体资产还是按照股权来分配,不受改居影响。
这一点,堡子社区党委书记郭四宝也深有感触。“原堡子村资产由集体经济合作社打包,我们以土地入股,按村2018年原住民2136人确定股份,人口增加或减少,股份不变,肉煮一锅粥,由户内自行解决。怕大家不接受,先试了试,每股200元分红发给股民,大家都没有异议,省事快捷接受了,这样尝试着稳步推进工作。合并过来的桑村营小组群众不同意,我们两次入户征求建议,最后尊重小组民意确定按人入股。”
经过近2个月的努力,到6月初,清产核资、审核审计各项工作全部完成。尽管这样,参与此项工作的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干部武慧艳还是不放心:“村改居”财务运行存在原11个社区资产归谁所有,股份经济合作社四议两公开四监督全程怎么记录,审批联签单村务监督委员会公章是否变更,下派干部能否做理事长,如果社区跟合作社两套财务运行,什么支出走社区,什么支出走合作社,现在没有文件操作规程……”她把这些都整理出来,作为后续工作的重点决策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