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公益”成了张安才生活中的关键词,参加公益活动几乎占用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作为吕梁市“9·9”爱心公益协会会长,每次公益活动前,他都会精心策划每一场志愿服务活动,加班加点完善每一次工作方案。
多年来,他们以扶贫济困、关注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为宗旨,以一群人、一条心、一辈子、一件事为目标,用爱温暖着那些需要被关心和爱护的人们。就在去年8月,张安才入选山西省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候选人。
“益”路前行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张安才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吃百家饭、穿众人衣长大。吃水不忘挖井人,苦难的岁月让他励志,一定要回到家乡、回报社会。大学毕业后,张安才选择了下海经商,在商海摸爬滚打20多年后,他决定回乡创业并开启他的公益之路。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只想尽己所能为家乡、为社会做点什么。”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张安才积极参加本地的公益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常在一块做公益的伙伴们商量,何不成立一个公益协会,把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召集到一块来。于是,张安才起草协会《章程》草案及各项管理制度,向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办理手续,加班加点组建申请材料。在这期间,上门的生意能推就推,交通费、招待费、相关手续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张安才真挚地邀请周围正能量的同学、朋友加入,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在2017年10月19日,“9·9”爱心公益协会被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成为了合法的社会公益组织。
感动常在 从一份善念到一个善举
公益事业做的越大,所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也就更多。协会成立之初,因经费有限,张安才主动将自己的办公场所无偿提供给协会作为日常活动室。在每次活动中,他都会为受助对象送上200元到500元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随着志愿者的日益增多,小小的办公室已经无法开展工作,需要租赁更大的办公场所。面对几万元的房屋租金,大家都犯了难。为了保证协会的正常运行,张安才把自己能拿得出的存款全部拿出来填补了这个“大窟窿”。而另一边,妻子三番五次打电话催促,女儿开学在即,需要两万元的学费。夜深人静时,张安才望着熟睡的女儿,深深的愧疚之情涌上心头。为了协会越办越好可以毫不犹豫地掏尽腰包,而女儿的学费却无法按时凑齐。
在张安才的努力下,协会终于正常运行,并倡议社会力量支持吕梁市“9·9”爱心公益协会的公益事业。为了将爱心人士所捐物资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张安才提出了“亲自走访、共同慰问、及时反馈”的协会公益活动方案。这样既能打消外界对“打着公益旗帜敛财”的错误认识,又能够精准识别受助人,让每一笔爱心捐赠都明明白白,放放心心。
协会成立两年来,张安才带领着他的志愿者们共开展了200多次爱心活动,先后深入吕梁13县(市、区)走访慰问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学生217次,贫困学校11所,捐赠物资达200多万元,受助人群达2200多人,参与慰问的志愿者达1000多人次。为了使活动深入人心,每次结束后,张安才都会用“美篇”编辑文字和图片。
“9·9”爱心公益协会的善举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赞扬与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啊!”在方山县马坊镇麻峪渠村,78岁的薛唤大老人面对前来慰问的志愿者感慨地说。“这么多好心人送了这么多东西,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2019年春节前夕,协会携手同心圆爱心商会在岚县开展“深入贫困山区,关爱孤寡老人”冬季大型慰问活动时,82岁的朱大爷接过温暖的冬衣热泪盈眶。
“益”往无前 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安才在协会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成立以来,张安才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来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升广大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2018年9月16日,张安才带领志愿者走进梁家河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大家被习近平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为民的品质和情怀所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的精神。张安才带领大家拜访全国劳模85岁的老党员陈步亮老先生;走进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高家沟红色革命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参观学习……“9·9”爱心公益协会党支部也被市委组织部评选为“双强六好”市级示范党组织。
两年来,张安才带领的这支公益团队,为贫困家庭传递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为贫困学子注入了刻苦学习的动力,为吕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帮一把是一把,就是我的价值;能让一群人学会爱,就是我的价值;能让中华美德代代传承,就是我的价值!”张安才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