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11月23日电(记者 杨文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到一年的丰收季。放眼望去,兴县的杂粮种植基地一片金灿灿的景象。一株株成熟的谷穗,颗粒饱满,黄澄澄沉甸甸地随风摇曳,田间还时时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和农户的欢笑声……
兴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腹地,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兴县自古就是谷子的理想种植区。
兴县小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兴县人,不仅成为兴县人每天必吃的“金豆子”,还承载着光辉岁月中革命战争的红色记忆。据《兴县志》记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晋绥边区首府的兴县人民,在粮食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以小米支持着革命战争”,使得“小米加步枪”的晋绥精神名扬天下。
党的十九大以来,兴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县委、县政府先后成立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和杂粮产业合作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组,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常委扩大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以及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兴县2023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扶持杂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配肥、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的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杂粮之乡”的目标,把发展杂粮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品牌赋能 实现增收富农“美好愿景”
最近,兴县李家坪村的村民李卫东每天都在田里忙着收割,种植的10多亩谷子,是老两口主要的经济收入。“去年,我们家光谷子就卖了差不多3万元,全部是订单收购,今年希望能再多收些。”
李卫东所说的订单收购,就是兴县近年来大力推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这一新举措的实行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尽管当地的小米品质很好,但以前村里的农户一般只种口粮地,不愿意大规模种植,一方面谷子价格不稳定,另一方面种植难度大、程序繁琐,不少人都外出务工了。”李家坪村村长坦言。近年来,兴县聚焦“特”“优”杂粮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优质优价回收,彻底打消了种粮大户“谷贱伤农”的顾虑。“现在粮食不仅卖得了,还能卖得好,好光景有盼头,大家种粮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李卫东笑着道出了近些年的变化。
位于蔡家会镇的兴县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日精加工50吨谷子成套设备生产流水线上,经过初筛、精选、加工、包装后的袋装小米经过传输带被送往库房,等待装车发货。“我们的产品涵盖有机小米、绿豆、莜面、豇豆面、亚麻籽油等,年加工杂粮、油料可达4万多吨。”公司董事长贺虎平介绍,自2006年“山花烂漫”商标注册以来,已与兴县50多个自然村,916户农户,签订订单农业近3万亩,其中脱贫户430多户,户均一年收入达到1.5万余元。
为将杂粮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兴县近年来围绕国家级龙头企业上榜、晋兴板上市、产值上亿、利润上千万的“四上”目标,共培育杂粮加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33个、种植大户1600余户,杂粮产业链产值达到10.24亿元,占农民种粮收入的83%,占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的55%,辐射带动35296户10万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是我们兴县杂粮发展产业领域的一大优势,而且也只有当地的杂粮产业才能与老百姓连接得最紧密,所以我们将重点打造、助推杂粮的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兴县农业农村局王志辉局长信心满满地说。
科技助农 推动现代化农业高效发展
依托天然优势,兴县与中国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打造全国杂粮种质种业基地、全国试验示范创新基地、全国供应基地和培训实训基地,规划到2025年建成2万亩杂粮种业基地、30万亩绿色杂粮基地;到2030年建成5万亩杂粮种业基地、40万亩绿色杂粮基地。
位于兴县固贤乡吴城村的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杂粮选种基地面积共110亩,高粱、荞麦、豌豆、红芸豆等杂粮试验田地块分明,界限清晰,其中高粱有92个品种,苦荞和甜荞共1020个品种,10亩红芸豆也是新品种。不同品种、不同系列的杂粮种植为优良品种的选种、推广提供了全面的参考。
助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兴县加大农业基础性长期性实验站(点)建设力度。2022年4月,兴县成立了晋绥杂粮研究院,初步筛选出适宜兴县种植的24个杂粮品种,其中2个谷子品种、2个豆类品种、2个荞麦品种和5个高粱品种,增产幅度都非常明显。“过去常规条件下,谷子收成最多可达600斤/亩,今年在兴县首次大面积种植的‘中谷19号’预计能达到1000斤/亩,增幅近50%。”兴县西南侧的孟家坪乡杂粮种业适应性试验种植基地里,测产取样的农科院专家杨成元欣慰地说。
“不仅如此,如今推行的宽幅地膜覆盖种植技术,也比往年省事不少。”李家坪村村长提到,“以往播种量远超过留苗量,间苗非常耗费人力,一亩地4到5个人劳作也要将近5天的时间,宽幅地膜覆盖后,农户就不用‘趴’到地里间苗了”。
杨成元教授介绍说,当前使用宽幅地膜覆盖加精量播种机相结合来种植谷子,将种子按一定的数量、株行距播入种床,通过精确控制数量来实现节约种子和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地膜覆盖还可以压草,相比于露地种植,又省去了人工除草的环节。
从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的免费供应,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的田间管理、专家指导,兴县实现了科技化农业转型,确保了农产品高产稳产、绿色有机。
立足长远 下好产业融合发展“先手棋”
润物无声,积厚成势。兴县杂粮产品也频频出现在各种展会和销售平台上。“山花烂漫”牌小米荣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金奖,在全国29个省经营了180多家门店,在淘宝、微信和抖音等线上平台开设了网店。
“清泉”老陈醋荣获中部六省名牌农产品证书,销售网辐射至华北、华南、西北并出口美国……
兴县还与国内10所高校和8所大型超市建立了直接供货合作关系,设立数额不等的奖补资金,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在全国各级城市设立线下农产品直销店,建立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与此同时,兴县县委县政府聚焦市场,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旅游+电商”等新渠道新业态,在央视频道,北京、太原和离石公交车、高速路、高铁、飞机场开展“兴县小米”品牌宣传,叫亮打响“兴县杂粮、中国好粮”公共品牌。
利用革命老区特色资源,兴县还深入推进与中国农科院、京粮集团合作,延伸杂粮产业链条,筹建中国杂粮博物馆、晋西北农产品交易市场、兴县杂粮示范园和特色小镇,倾力创建现代化“农业硅谷”。2022年9月,兴县被山西省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山西杂粮之乡”“杂粮美食之乡”。“兴县小米”和“兴县大明绿豆”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兴县地理标志产品。杂粮产业已经成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小杂粮在兴县人手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兴县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和自信。
时和年丰,勤劳的兴县人正在用实际行动构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